看得见的风景与摸得到的文化——兴义万峰林景区文旅融合的“双向奔赴”

王艺店里的手工文创产品
4月13日傍晚,在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下纳灰村的一家蜡染体验店里,今年30岁的王艺正忙着移栽从网上购买的花木。在他侧方的服饰店里,一件件以蓝底白画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民族服饰正悬挂在货架之上,等待着客人的选购。
“蓝底白画是布依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特点之一,其中蓝色是通过传统染色而成,白色图画则是由手工绘画而成。”从织布到画图再到染色……王艺自小便对当地传统民族特色服饰的制作技艺感兴趣,在他眼里,这些流传下来的服饰风格和制作技艺是当地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王艺店里服饰产品图
王艺的外婆是苗族人,擅长用蜡染、扎染等传统技艺来制作民族服饰。在王艺记忆里,那些关于外婆织布染布的劳动画面自小就烙印在脑海中,“这也是促使我后来选择这个行业的原始动力”。
201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王艺选择到下纳灰村开了一家蜡染扎染体验店,“是这边第一家可以体验蜡染扎染这种古老技艺的店铺”。王艺介绍,随着万峰林景区名气和人流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在峰林脚下的村庄里找到了商机。
从美食到民宿,从骑行到服饰……“各种类型的店铺逐渐多了起来,这也构成了万峰林地区除了独特自然风光外的另一个核心吸引力。”王艺表示,景区吸引力的提升离不开当地特色民族文化的赋能,“游客来这里如果光是看山看景,其实很快就会腻了。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一些富有地区特色的文化体验类项目和文创产品,让游客能触摸到这里的特色文化,我们的小店其实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青山环抱,庭院幽静。在离王艺小店不远处,来自杭州的雷沐晨在这里开了一家名为“吾舍”的民宿。他对万峰林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感受与王艺颇为相似。
“在房间可以推窗见景,出门不远还可以体验蜡染、扎染等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这对客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在雷沐晨眼里,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当地文化与景区的拼盘,文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游客到这里来旅游,如果光是欣赏风景其实待不长。还是需要更多能进行互动的消费场景来增强客人黏性。”雷沐晨介绍,为提升客房入住率和客人满意度,他与当地的一些蜡染等项目体验店建立了合作关系,“客人订房后能获取相关特色文化项目体验券,在游览美丽风景的同时可以感受这边独特文化的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整个万峰林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万峰林景区地处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地带,其周边分布着上纳灰、下纳灰、双生等8个传统布依村寨。近年来,围绕增强景区核心吸引力,推动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地充分利用布依族、苗族等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以打造特色文化体验项目为重点,以丰富文旅业态为支撑,在已有文旅业态基础上深入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推出了八音坐唱、扎染蜡染等多种研学课程,并打造了《布依八音》《遇见黔西南》《寻梦万峰林》等多个民族文化演出剧目,在万峰林地区构建起一条涵盖观光、住宿、美食和文化互动体验等项目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兴义万峰林周边已拥有3300余家各类经营主体,其中少数民族特色店铺占52.7%。
“旅游业是一个行情波动很大的行业。”王艺表示,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他的店铺一天营业额就可达2000元以上,“但这样的行情并不稳定,特别是在淡季,店里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在王艺看来,要推动万峰林地区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还必须在宣传推介等方面加大力度。
“目前我们正在筹备在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等活动,会在直播中展示我们的文创产品和服饰制作过程。我相信这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万峰林,走进我们的特色民族文化。”王艺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林 杨诗雨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