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爆款夜市” 点燃文旅消费新引擎



本报记者 宋翠茹
“夜经济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今年“五一”假期,青海省西宁市多个“爆款夜市”正在烟火升腾中,迎来另一种生机,成为夜间经济、文旅消费升级的强力引擎。
从西宁豹街的灵动,到力盟商业步行街的潮流,再到唐道·637的时尚……在青海省西宁市的多个夜市,每一口美食,每一个节目,每一次相遇,彰显“夜西宁”,越夜越精彩的强劲吸引力。5月1日,夜幕初垂,华灯初上。记者来到位于城北区西海路的雪豹之都第一街·豹街(下称:豹街),这里是西宁夜经济的“爆款”。这条以雪豹为文化符号的街区,2024年作为青海省旅游文化与商业融合典范,其先后四次荣登央视,荣获“西宁市夜间消费集聚示范街区”称号,并被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进而成为全国游客体验高原魅力的网红打卡地。
走进豹街,记者看到,上百余顶帐篷整齐排列,蒸腾的热气裹挟着孜然、辣椒的香味扑面而来。“滋滋”作响的铁板上,鱿鱼须在特调酱汁中蜷曲起舞;摊主们颠勺、装盘、打包的动作行云流水,食客们捧着刚出锅的手抓羊肉、烤串穿梭其间,交织成夜晚最鲜活的市井画卷。
一家网红烧烤摊的老板谭思思介绍说:“我们从下午四点忙到现在,备的菜品基本都卖得差不多了,这会儿店里已经爆满了。豹街又好玩、又好吃,大家快来吧。”
而今,豹街的爆红,源于其独特的文化表达。街区随处可见雪豹涂鸦、科普灯饰将高原生态与市井生活巧妙结合,街上的卡通人偶“尕豹”“福豹”,游客可与其互动合影,感受豹街的灵动魅力。游客在此不仅能品尝到青海土火锅、酿皮、酸奶、炕锅、烤羊肉串等地道美食,也有东北烧烤、烤鱿鱼等全国“网红”小吃。除了能品尝到美食,在这里还能通过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感受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力。
一家四口游豹街的市民李女士感慨:“天气热起来了,孩子们就想出来玩,豹街是我们关注和喜欢的地方,感觉吃饭,看表演都很不错。”
记者注意到,从5月1日至5日每日19时30分至21时30分,西宁豹街将开展《丁香花开迎豹街》《青唐战鼓》《龙狮共舞》《民族盛装》《吉庆锅庄》《河湟社火》及电音秀、快闪等大型节目巡演,吸引游客来豹街打卡,感受豹街的火爆氛围。
“今年,豹街致力于丰富经营形态,新增集装箱、移动档口、定制餐车、文创摊位、特色帐篷等多元业态,商户数量扩容至200余家,为市民和游客呈现高原饮食,高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西宁城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资产运营部主管薛世兰告诉记者。她表示,今年的豹街商户较去年同期增加25%,这几个月会从环境卫生、价格监督、特色创意、文化融合等维度推动“夜经济”提质升级。
夜市经济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西宁市城西区的力盟商业步行街,这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街区以“秦砖汉瓦”为底色,在“两街四门八巷”中,游客穿梭于古色古香的力盟尕街与时尚的力盟TOWN购物中心之间,美食、百货商品、鲜花、手办、漫画肖像、美器美物等都深受游客的喜爱。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夜市中,记者看到,一个漫画肖像摊位围满了顾客。这位漫画艺人在观察着坐在对面的顾客,片刻后,他提笔、描画,几分钟后,一张灵动的面孔便跃然纸上。“画得很有趣味,感觉很不错。”潘女士看着画像中的女儿和自己满意地说。围观的群众也纷纷为这位漫画艺人的手艺点赞,称赞他“画得好”“有意思”“有意义”。记者注意到,他的漫画像按颜色不同,在15元到20元不等,价格比较亲民,很多游客成了“座上客”,成为步行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另一边,鲜花摊点上摆放着各种品种的鲜花,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购买。向日葵10元1支、百合10元1支,小花束10元1束……在阿女士的鲜花摊位前,摆放着大小、款式、颜色各异的鲜花。据她介绍,花朵品种、数量和包装精致程度,价格也不相同。
记者采访得知,阿女士每天从下午四时前来摆摊卖花。“我在这里摆摊卖花一年多了,今年,明显感觉摆摊的人多了,游客也多了,我们的花也卖得好。‘五一’晚上卖了500多元。”阿女士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如今,随着省城夜市规范化管理的提升,也增强了摊主与市民的互动。市民简女士表示:“现在摊位整齐有序,逛夜市既方便又有趣。”此外,步行街还通过引入“夜食”“夜娱”等新业态,结合网红经济与潮流文化,为摊主们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通过实地采访,记者发现,今年,西宁市通过“夜经济+”模式,将传统夜市升级为文旅融合的消费场景,强化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同时,也激活了消费潜力,更塑造了“中国夏都”夜间品牌的独特魅力。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