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中原农耕文明的深情告白,舞剧《农历》精彩上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
当非遗元素遇上现代舞台艺术,当时节更迭化作肢体语言,一场关于中原农耕文明的深情告白拉开帷幕。
5月6日,由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倾力打造的舞剧《农历》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开演。该剧以中华传统农历为脉络,通过与现代编创的融合,生动诠释了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是全校师生献给新时代的一份厚重礼物。

以舞为媒: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舞剧《农历》以农耕时代的古老中原为叙事背景,聚焦主人公铁柱与麦穗的人生轨迹,铺陈出中原大地世代传承的生命力与绵延不绝的乡愁记忆。作品深挖中国传统历法“农历”的文化内核,将二十四节气、民俗风物等元素融入舞蹈,使观众在艺术审美中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农田、农事、农人,早已镌刻在民族基因深处。”该剧总导演、河南编导宋晓东坦言,这部凝聚其十余年创作心血的舞剧,旨在以肢体语言叩问华夏文明根源。全剧以中原沃土为底色,将节气流转、农耕智慧、民间信仰等文化符号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舞台叙事,展现人与土地共生共荣的哲学意蕴。

舞剧《农历》融合了多种非遗文化元素。该剧以岁时节令为经纬,将传统习俗、民歌民谣、戏曲曲艺与现代艺术手法熔铸一炉,以跑帷子、霸王鞭、花挑舞、抬皇杠、九莲灯等河南传统民俗及民间音乐舞蹈为素材,演员们以充满泥土芬芳的肢体语言,重现先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图景。宋晓东强调:“《农历》讲述河南本土故事,更试图通过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唤醒观众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层共鸣。”
以教为桥:舞台与课堂的“双向奔赴”
作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跨院系融合的教学项目,舞剧《农历》的诞生实现了教学与创作的深度共振,以及院系之间的融合协同。其中,舞蹈学院14名教师带领88名学生参与排练及演出;影视艺术学院组建了3名教师、10名学生的演出拍摄团队;传媒学院由12名教师带领121名学生开展项目的宣传与策划推广工作。

参与创排的舞蹈教师陈玥玓感慨道:“从三尺讲台到方寸舞台,我们完成了一场传统文化传承的沉浸式实践。”她介绍,学校为舞剧搭建了创作、排演、推广的全流程平台,师生团队在专家指导下,将民间舞蹈课堂的教学成果淬炼为舞台艺术精品,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排练场就是活态传承的实验室。”陈玥玓表示,教师们通过参与《农历》编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将把非遗舞蹈的编创方法论、情感表达体系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以演促教、以演带研”的模式,让传统技艺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
《农历》的创作过程中,舞蹈、音乐、舞美等多领域专家组成“艺术智库”,以跨界协作的智慧为作品注入多维艺术魅力。参演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演绎二十四节气的生命律动、岁时节庆的民俗图景,他们实现了从“纸面认知”到“具身体验”的文化觉醒。春耕夏耘的汗水、秋收冬藏的欢歌,在舞者与角色的时空对话中,让传统文化从典籍中的文字转化为血脉中的基因。这种沉浸式创作经历,不仅深化了学生们对民族艺术根源的理解,更坚定了以舞蹈为载体传承文化根脉的信念。

以文化人:用艺术践行社会责任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以舞载道,薪火相传。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推出舞剧《农历》,不仅是学校深挖中原文化富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主动担当,更是一场以艺术为媒介的文化寻根之旅。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观众的心田扎根生长,让文化自信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于参演学生而言,舞台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起点。当《农历》在展演的聚光灯下绽放时,他们以舞步丈量着从“技”到“艺”的蜕变——从初登舞台时的战栗与忐忑,到如今在聚光灯下与角色共呼吸的从容;从机械重复动作的“匠气”,到将农耕文明的悲欢凝于指尖的“灵气”。每一次谢幕时的掌声,都是观众与舞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滴汗水折射的光影,都映照着年轻舞者对职业使命的深刻体验。正如一名参演学生所言:“当我在舞蹈中触摸到土地的温度,便懂得了何为‘以生命传承生命’的艺术真谛。”

以“一片田地”的微观叙事,窥见“华夏农耕”的文明长卷,《农历》用肢体语言叩响历史回音壁,让非遗符号“潮”起来。
当鼓点唤醒沉睡的泥土,当裙裾拂过二十四节气的刻度,那些镌刻在基因里的农耕记忆,终将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中萌发新芽。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中生生不息——这,正是《农历》给予时代深情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