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垃圾去哪旮瘩了?——辽宁省抚顺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观察

图为清原县敖家堡乡小莱河村妇代会为村民普及垃圾分类减量知识。
宽阔笔直的乡间小道,干净规整的农家小院,分类明确的垃圾桶整齐摆放在村边道路一侧,树丫上回响着婉转动听的鸟鸣声……“以前大家的生活垃圾都朝林子里、河里乱扔,环境哪有现在好!”60多岁的关秀莲,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红升乡关家村生活了大半辈子,日前,她欣喜地述说着村里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不只发生在关家村,以前抚顺市的不少村里,大街小巷、门前屋后堆放各种杂物,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坑塘成为“巨型垃圾箱”……这样的村子如何改头换面?
近年来,抚顺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完成了从“没信心”到“下决心”再到“全员干”的蜕变。在这一过程中,干部群众携手并肩,清理陈年垃圾、规整杂乱杂物、疏通淤塞坑塘,让“脏乱差”无处遁形。
如今漫步在抚顺乡村,眼前景象已大是不同:宽阔整洁的街道如舒展的绸带串联起一个个村落,每一条街道、每一座院落,都在无声诉说着环境整治带来的乡村蝶变。
“大桶”变“小桶”
“收垃圾啰!”每天早上6点,这样的声音都会在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口前镇王家堡村回荡,一台绿色的小型垃圾清运车沿着王家堡村村道缓缓行驶,挨家挨户收集垃圾。
村民齐玉香听到声响后,赶忙把垃圾桶拎到家门口,等待清运车的到来。“现在这种方式,比原来放到大垃圾桶里可方便多了。”齐玉香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几个大垃圾桶,离得远的村民有时就把垃圾丢在河边。“河边垃圾最多,尤其是夏天天热,垃圾散发的气味很难闻,我们离河边近的都要关门关窗。”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嘉禾村的变化,也从撤掉村里的大垃圾箱开始。
之前,嘉禾村党支部书记崔贵生家附近就摆着大垃圾箱。“方便是挺方便,但麻烦更大。”崔贵生回忆道:“垃圾桶常因漏液气味大,被风吹得满街都是。夏天村民们想在街边乘凉都不行。”
变化发生在2016年。嘉禾村先是清扫掉村里陈年的粪堆、垃圾堆、柴火堆,紧接着把25个大垃圾箱全部清理掉。“现在村民家里都有小垃圾桶,定时清理,满街都是垃圾味的日子过去了!”崔贵生说。
据了解,以往抚顺市县、乡、村三级每年都要投入上千万元向农村垃圾宣战。但是,突击式、运动式的垃圾治理方式,无法减少垃圾产出量,往往陷入越治越多、末端处理设施永远不足的怪圈。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题,抚顺市开展“户分类、户处理、不出院、零填埋”的处理体系。
在此之后,仅以开展垃圾分类减量较早的新宾县为例:全县181个行政村减少垃圾箱3000个,减少垃圾车超过50%,每年减少资金投入1100多万元。农村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95%。
目前,全市582个行政村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覆盖。
分类入人心
垃圾分类是环境净化整治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抚顺市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
走进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古楼村,记者发现这个有上千人口的村庄不仅没有垃圾池,家家户户门前连垃圾桶都没有。
“现在,垃圾都在自家‘消化’了,不用出院儿。”古楼村村民王雪梅掰着手指说:“垃圾分类能做好,全靠村里教给我们的‘五指分类法’顺口溜——剩菜剩饭沤肥,碎草、秸秆在家烧火,饮料瓶卖钱,砖头瓦块填坑垫道,旧电池等有害垃圾村里统一处理……垃圾一分类,就把垃圾分没了。”
通过通俗易懂的分类口诀帮助村民记住垃圾分类原则,农户通过“烧、沤、卖、埋、运”等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缓解垃圾转运、处理压力,抚顺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了质的突破。
“养成垃圾分类这个习惯可不容易。”比起村里的好环境,村民们良好的卫生习惯、饱满的精神面貌更让关家村党支部书记王丽娟骄傲。
“做群众工作一定得有耐心。”王丽娟告诉记者,为了说服并教会村民垃圾分类,村里实行“村干部包片、党员包胡同”的包保责任制度,党员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传授。“两个多月的时间,村民们基本都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方法。”王丽娟说。
“分类后,我们乡农村生活垃圾减量非常明显。”新宾县红升乡党委书记王栋栋介绍,原来全乡年产生农村生活垃圾约800吨,现在减量到500吨。
在垃圾分类具体工作中,抚顺市不搞“村村一面”模式,而是让各村结合自身条件和经济基础,就地减量、就近处理。
“我们村里的‘五行分类法’更好记。金能卖钱、木能烧火、水能沤肥、火是危险物、土能垫道。”齐玉香说,村里老人多,这样记得更牢。
对于垃圾分类的效果,王家堡村保洁员郭乃林最有发言权。“以前村里人分不对,我们还得帮着细分。现在大家都老练了,我们工作量也小了不少。”郭乃林笑着说。
抚顺市通过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常态化管护,目前农民已成为农村环境净化整洁的主要力量。
整治重长效
“村里环境好了,咱家小院也得整立正儿(整齐)。”开春后,73岁的关家村村民陈玉发可没闲着,不仅把院里的柴火堆码得整整齐齐,院子里的空地上还种上了北贝母。“以前垃圾堆门口、杂物都堆当院儿,现在把院里收拾干净了,就种上中草药,还能有份收入。”陈玉发说。
“这院子以前乱糟糟的,现在不仅门口修了路,还配上了排水沟,下雨也不怕水淹了。你看道边这花花草草,都是村里给种的。”清原县枸乃甸乡筐子沟村村民孙传云也感受到了村里的变化。
“村庄环境不能一蹴而就,还要因地制宜。”清原县副县长王生涛谈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道出了清原县的关键思路。如今,在清原县各乡镇,一场关于建立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探索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草市镇,创新推出的积分制成为发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金钥匙”,让环境整治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南口前镇则另辟蹊径,成立了属于自己的保洁公司,通过专业化的运作,大大提升了环境整治的效率和质量;南山城镇探索的“一人一年5块钱”缴费机制,不仅解决了环境整治的资金难题,更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清原县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探索,是抚顺市的缩影。
近年来,抚顺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农村现代化建设攻坚战中,由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分管市领导牵头推动,市级专班定期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调度,不定时深入村屯进行监督检查和暗访,发现问题,通报至各县区,并要求限期整改;市县两级专班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章立制”的要求同题共答、合力攻坚,形成了上下贯通、以改促建、合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画面。如今,随着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抚顺市乡村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一时美”逐渐演变为“日日美”,“一处美”也在向“处处美”延伸,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唐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