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纸面学术争鸣,不足以平息“昆仑石刻”之争
6月8日,一篇《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在学术界和公众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讨论声不绝于耳。6月30日,光明日报推出学术争鸣专版,刊发多位学者的最新文章,“期待在碰撞中厘清现有困惑、拓展认知新境”。
“昆仑石刻”的横空出世,本身具有改写中国史的重大学术研究价值,再加上“秦始皇”“昆仑”“河源”等关键词自带话题性,成为社会舆论焦点也就不足为奇。消息一经发布,各界纷纷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角度参与其中。当然,参与者各有各的目的,其中不乏蹭热度的、赚流量的、故作怪谈吸引眼球的。
“昆仑石刻”的真伪与价值,本质上是学术问题,专业的事情还得教给专业人士办。从史学界“五朵金花”到《兰亭序》真伪,从《胡笳十八拍》作者,到古人“胡子”问题,人文学科开展学术争鸣是优良传统。学者广泛参与和讨论,有助于拓展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术繁荣,扩大学术的社会影响力,并起到学术普及的作用。因此,围绕“昆仑石刻”的学术争鸣应当大力提倡,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哪怕观点迥异都值得鼓励,这是激荡学术活力的重要一环。

应当注意的是,“昆仑石刻”已进入公共舆论场,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样值得尊重。回想起十多年前,河南安阳西高穴村的被盗东汉大墓经考古发掘,确认为魏武帝曹操的高陵。这一发现,顿时引起舆论空前的关注和讨论,即“曹操墓真假之争”。一段时间里,曹操墓任何的消息都能跃上头条,各类背景的“专家学者”发出质疑。再后来,曲解、谣传、噱头充斥,甚至有人直指考古造假。其结果是,科学在舆论面前退却,考古学科公信力大伤。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从曹操墓到海昏侯,从三星堆到二里头,再到今日的“昆仑石刻”,公众对考古从来不缺热情和关注。遗憾的是,尽管“公众考古学”已经十分成熟,但现实中,考古成果与公众之间的高墙依然高高耸立。
“昆仑石刻”研究涉及多学科,专业性非常强,确实需要扎扎实实推进。但是,主动发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也应当成为学者的基本操作,做考古不能与世隔绝。曹操高陵考古项目有关负责人就曾反思认为,相关考古工作的不连续或者滞后、考古资料公布的不完整是引起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值得同行吸取的教训。
“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手里总得先“有料”。目前“昆仑石刻”对外公布的可靠材料较少,无论是学术争鸣还是民间讨论,都在“等米下锅”。因此,只有尽快开展多学科、全方位科学考察,畅通信息发布渠道,晒出更多证据,才有助于平息争论,真正让学术回归学术。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