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同济医院利用脑机接口预绘大脑地图精准切瘤
9月9日,36岁的黄女士在同济医院脑机接口研究型病房中轻松活动双腿。一旁,神经外科专家舒凯教授欣慰地告诉她:“恢复得很好,明天就可以出院了。”
两周前,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为黄女士完成了国内首例“硬膜下256通道柔性高通量脑机接口电极植入手术”。该技术通过在术前植入电极,采集大脑信号以精准定位功能区和肿瘤,让医生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完美避开重要的功能区域。

舒凯教授正在手术(资料图)。
舒凯教授介绍,黄女士的肿瘤虽不大,但长在控制运动的“核心区域”——左侧额叶中央前回,导致她多次癫痫发作和剧烈头痛。手术的关键是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不能损伤运动功能。
以往,这类手术依赖术前影像进行术中导航,但个体差异和术中组织移位常导致5~20毫米的误差。另一种“术中唤醒”技术虽能实时测试大脑功能,但需要患者中途醒来进行配合,不仅体验痛苦,还存在癫痫发作、评估时间有限等风险。
而现在,我国自主研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突破。同济医院与深圳微灵医疗公司合作,在国内首次创新性地应用“256通道柔性皮层电极脑机接口短期植入”技术。该电极薄如发丝,分布着256个记录点,能够精准监测大脑电信号。

脑机接口植入后的评估。
8月26日,在唐洲平教授的指导下,舒凯与胡峰医生团队为黄女士植入该电极。随后一周,医疗团队通过连续采集高密度脑电信号并结合AI解码,精确“绘制”出大脑功能图和致痫灶边界。9月2日,团队凭借这份“导航地图”成功切除肿瘤。术后当天黄女士即可自主活动,肢体功能良好,未再发生癫痫。
唐洲平教授表示,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功能保护”,未来还可应用于运动、语言甚至视觉解码,为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患者带来康复可能。此次手术也为长期脑机接口植入积累了临床数据,未来有望实现从“保护功能”到“重塑功能”的跨越,为更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打开康复新通道。
据了解,脑机接口作为融合神经科学、工程学和临床医学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进展迅猛。美国公司Neuralink已获FDA批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并于今年初为首例患者植入设备,帮助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操作外部设备;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也成功让截瘫患者通过脑机接口实现行走。
国内,脑机接口临床领域也频频传出好消息。今年1月,华山医院完成国内首例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也是我国首次实现侵入式电极的在线语言输出;3月20日,“北脑一号”第三例人体植入手术在天坛医院成功完成;4月,首位接受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闭环神经刺激器植入手术的癫痫患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出院。
“我们此次手术的突破,在于首次将国产256通道柔性电极应用于短期临床植入,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跨越。”舒凯教授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该技术通过术前精准定位脑中的肿瘤和关键功能区位置,来指导医生手术,以帮助患者保持运动能力。(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