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简直“一口入魂”!广宁擂茶、德庆何首乌、鹅汤锅边糍……肇庆这些美食必不能错过→

2025-05-18 17:49:00

“吃一口,就懂一座城!”

在肇庆这座城,

美食从来都不只是填饱肚子的存在。

从裹蒸的鲜香到疍家糕的软糯,

从山珍佳肴的雅韵到民俗茶果的热情,

从云吞的爽滑到竹篙粉的清香,

从猪仔饼的传承到糯米冚被的历久弥新……

这些舌尖上的城市名片,

用味觉书写着最生动的肇庆故事。



△德庆菜鲊、德庆茶果、糯米冚被。图源 多彩肇庆

那么,

肇庆还有哪些“一口入魂”的地道美食?

今天,我们继续来盘一盘,

看看它们如何用味觉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



碗碗擂茶香

浓浓家乡情

擂茶是广宁县江屯镇、

北市镇等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地区的

传统茶汤饮料,

其风味独特、历史悠久,

早已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点滴中。

在今年初公布的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中,

广宁擂茶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在北市镇,一钵擂茶承载着百年非遗,也是串联一代代人的情感纽带。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擂茶是北市镇人民餐桌上可作为主菜的“饱腹饭”,如今已是当地人心中难以割舍的乡愁味道。


张石娇,

是北市镇远近闻名的“制茶好手”,

她笑着说,

小时候她就跟在奶奶和村里的婶子身后,

学习擂茶,一做就是几十年。

到了现在,

她的孙辈们也捧着茶碗跟在她的身后,

学擂茶、喝茶汤。

张石娇:

“我们村山上的茶树是老一辈种下的,比我的年纪还要大。每当需要制作擂茶时,我们就背着背篓上山采茶叶。”

△村民正在制作擂茶。受访单位供图


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擂茶是客家先民经过长期积累而成的一种饮食习惯,也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据史料记载,客家擂茶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广宁擂茶是南迁的中原客家人依据当地文化与地域特点,制作的独具特色的茶汤饮料。


广宁擂茶的原料丰富多样,

其制作技艺古朴纯粹。

张石娇介绍,在制作擂茶时,

需用双腿夹紧擂盆,再放入一把茶叶,

手执擂棍在擂盆之中用力转圈研磨,

其间加入少许热水,

直至茶叶被捣磨成茶泥。

然后放入鱼腥草、芝麻、花生、炒糯米、

炒黄豆、鲜芫荽等原料擂碎,用沸水冲泡,

一碗咸香鲜辣的擂茶便制成了。

张石娇:

“擂茶的口味因人而异,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增添或减少几味调料。一年四季,只要想喝,就能擂上一碗。擂茶既能用来接待远方客人,也能作为我们平时饭桌上的一道菜肴。”

△广宁擂茶制作技艺。图源 多彩肇庆

如今,

广宁擂茶制作技艺正从乡间灶台,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北市中学的非遗课室里,

时常能见到学生们手持擂盆捣茶的画面。

北市镇文化站站长冯仕光介绍,

近年来,北市镇成立了广宁擂茶培训基地,

北市中学开设的擂茶培训班,

也成了该校学生的“第二课堂”。

广宁擂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会利用放学后,

及其他课余时间,

手把手向学生们传授技艺。

冯仕光:

“七年级学生入学时,我们会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报名参加擂茶培训班。每年七年级、八年级都有100多人学习擂茶制作技艺。”

张石娇也时常到学校教孩子们制作擂茶,

她带出来的“小弟子”已有数十人。

北市镇老一辈擂茶手艺人和学生们,

还会到广宁县城或佛山、

广州等地参与非遗展演,

现场表演擂茶制作,

将新鲜出炉的擂茶送给群众品尝,

让家乡的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从山间茶树到校园课堂,从家庭灶台到展演舞台,广宁擂茶沸腾翻滚的茶汤中,既有老一辈守护的源头活水,亦有年轻人注入的时代清泉。


△在广宁县非遗集市上,志愿者们为派发擂茶做最后准备。受访单位供图


匠心传古艺

千年首乌香

何首乌又名首乌、地精,

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何首乌的块根、藤茎、叶均可入药。

制首乌更是拥有补肝肾、

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功能。

作为德庆县四大南药之一,

德庆何首乌早在唐代即供药用,

明代便有人工栽培。

在《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中,

德庆县被列为何首乌的道地产地。

德庆何首乌炮制技艺更是历经岁月沉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入选肇庆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刚从地里挖出来的何首乌。受访单位供图

在德庆县,人们提起南药炮制,

常常绕不开关氏家族。百年来,

关氏家族世代传承德庆何首乌炮制技艺,

今已传承至第五代,仍坚守古法炮制,

让这项古老技艺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关氏家族后人关青松,

手持家中族谱和《德庆文史》资料,

将往事娓娓道来。

关青松:

“关氏家族与南药的渊源,要从我的太祖父关馥常说起。他出生于1848年,起初以贩菜摆卖为业,后转为经营咸杂货商。1905年,他创建了‘关馥园’首乌酒庄,凭借德庆县出产的优质何首乌及其精湛的炮制技艺,酒庄出品的首乌酒、首乌汁等产品销路日广,并远销国内外。2024年,德庆县关馥园酿酒遗产入选第四批广东省工业遗产名单。”

△晾晒中的何首乌。受访单位供图

关青松介绍,

何首乌的炮制工序繁复,

在民间多为口传心授,

需经多年实践领悟,

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在采集与初加工阶段,唯有质地坚实、

粉性充盈的何首乌原药材,才能入选。

何首乌需用刀切成片或块状后,

再放入蒸笼或蒸锅中,

用猛火蒸至表面呈紫褐色、

内部呈褐色。

关青松:

“蒸制完成后,何首乌片需要在晒场上晒干,期间要不时翻动确保其均匀干燥,干燥后的何首乌片呈黑褐色且质地坚硬。在蒸晒往复间,何首乌逐渐蜕变为珍贵药材。”

此外,

炮制辅料的选择与制备同样关键。

何首乌炮制常搭配黄酒、黑豆等辅料,

按一定比例与何首乌片混合。

传统炮制工艺丰富多样,

包括黑豆汁炙、黄酒炙、酒拌蒸等,

这需要从业者具备丰富经验与精湛技艺,

才能保证药材质量。

△正在蒸制的何首乌。受访单位供图

近年来,

德庆大力发展何首乌深加工,

除制成首乌片入药外,

还开发出首乌酒、

首乌汁、首乌糕等系列产品,

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德庆县还建立了省级何首乌等南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并通过了终期验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德庆何首乌炮制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增添了高压蒸煮技术、微波技术等,在提高何首乌炮制效率的同时节省成本,千年药香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源 德庆资讯


一勺米浆鲜

香传数百年

鹅汤锅边糍,

是肇庆高新区龙湖社区杨屋村的

传统民俗食品,

其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做法简单且美味。

今年初,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

入选肇庆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悉,清朝雍正年间(1732年),杨屋村族人从梅县迁至该地居住生活。自那时起,该村便有了鹅汤锅边糍的制作技艺,经历代流传至今。

△黄秀兰正在制作鹅汤锅边糍。受访单位供图

制作鹅汤锅边糍需经过五道工序:

烹制高汤、调粉浆、濑锅边、熬糍、提香,

其中粉浆是制糍的关键。

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秀兰介绍,

要做好这道乡间美食,

需控制好粘米粉与水的比例,

使粉浆细腻顺滑,不会过稀或过稠。

黄秀兰: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煤气炉或天然气,但只有用柴火生灶,烧出来的锅边糍才带着自然的香气。柴火灶除了自带木香,还能够让铁锅快速、均匀地受热,这样‘濑’出来的锅边糍厚薄均匀,味道可口。”

△村民在烹制杨屋鹅汤锅边糍。图源 肇庆高新发布

在村民杨建宏的记忆中,

锅边糍是他孩童时期常吃的美食,

村里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制作,

是一代人共同的回忆。

杨建宏:

“平日里,母亲会将兑好的米浆绕着锅边淋上一圈,撒点盐花、淋几滴油,再用锅铲轻轻一铲,一碗简单朴素的锅边糍就制作好了。”

而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

村中的铁锅便迎来了“高光时刻”,

当地居民们用煮鹅的汤作为汤底,

制作锅边糍,

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加入玉米、红萝卜、香葱、

生姜等材料提鲜后,

香气更为浓郁。


吸饱鹅汤鲜味的锅边糍口感润滑、味道丰富、营养价值高,杨屋村的特色美食——鹅汤锅边糍由此诞生,成了物资匮乏的年月里难得的丰盛滋味。


△杨屋鹅汤锅边糍。图源 肇庆高新发布

后来,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鹅汤锅边糍也从节日宴请的佳肴,

变为杨屋居民餐桌上的家常菜,

曾经年节才能盼来的荤腥,

如今已成为不少人家的日常。

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

家家户户又都有独特的鹅汤调味方法,

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

也因制作材料的丰富,

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

是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变化的写照,

也是无数杨屋居民“舌尖上的乡愁”。

肇庆高新区龙湖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陈瑶瑶:

“近年来,龙湖社区积极保护和传承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为传统美食注入时代活力。我们利用社区邻里节、志愿服务集市、非遗美食进校园等活动契机,邀请居民群众沉浸式体验和感受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品尝这份承载着岁月记忆的非遗美味,目前已累计举办39场相关活动。”

△市民群众现场品尝杨屋鹅汤锅边糍。图源 肇庆高新发布


食物是活着的历史,

味道是流动的乡愁,

每一道美食都在讲述着人与土地的故事。

来肇庆游玩时,

不妨跟着味蕾去探寻吧!

毕竟,读懂一座城的最好方式,

就是先吃透它的胃。

来 源:肇庆发布综合自西江日报(记者 王绮彤 特约记者 冯铁成 通讯员 詹淑君)、多彩肇庆、广宁发布、德庆资讯、肇庆高新发布

编 辑:莫莎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白龙网 赣ICP备2022008433号-2